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全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贡献卓著”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鼓舞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团结奋进、砥砺前行,自4月10日起,党委宣传部陆续推出“喜迎党代会·发展成就巡礼”、“喜迎党代会·学院风采”系列报道,多维度展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发展成就,多平台报道第三次党代会的最新消息,多层次展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面貌,激励全体安中医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中医药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将附属医院发展作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重要支撑,坚持校院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附属医院长丰北城院区正式投入使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完成内外装饰,国家疫病防治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形成一院三区医院发展新格局。

一附院北区开诊

一附院传承创新大楼效果图

一附院国家疫病防治基地规划效果图
第二附属医院新院区年底投入使用,新增床位700张,成为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二附院新院区航拍图
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大楼正式开工建设。

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门诊综合楼效果图
国医堂坚持传统中医药特色,门诊量增至30万人次/年,2023年底顺利通过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验收,其“医文融合、堂馆一体”模式成为文化传承标杆。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肝豆状核变性中心)是国内率先对肝豆状核变性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的专科医院。
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三所直属附属医院19个专科入选2024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名单,6个学科(专科)入围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前10名。

2024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名单表(部分)
第一附属医院主要医疗指标与5年前相比,医院出院患者增长13.97%,门诊量增长46.01%,各类手术增长64%,中药饮片使用量增长347.38%,院内制剂使用量增长22.45%,药占比下降10.71个百分点,耗材占比下降1.82个百分点,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2.74天。
第二附属医院连续三年“国考”居全国中医专科类最高等级,5年来医院以“安徽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建设为抓手,完成脑病、老年病、骨伤和康复“四大中心”布局。

“国考”放榜,二附院连续三年领跑榜单
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成立两年来,知名度和患者接受度逐步提升。门急诊量增幅123.36%,出院人数增幅35.34%,床位周转次数增幅41.57%,平均住院日下降3.68天。住院患者手术总台次增幅40.83%,填补医院空白手术9个学科51类。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2022年7月13日成功实施首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患者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治疗。

神经病学研究所首例SMA患者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
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第一附属医院深入实施与中医学院医教研协同改革,获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成功获批全国“黄大年教学团队”;杨文明喜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殊荣;近年来新立项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43项,发表论文共计4210篇,出版学术专著143部,获得专利212项;各级各类科研奖励、成果156项;院内制剂“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清肾颗粒”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1000万元。

一附院“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获批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第一临床医学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文明喜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殊荣
第二附属医院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0余项,获国家级专利6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3项,教改课题65项;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5项,省级教学竞赛获奖4项。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南丁格尔奖候选人”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接受媒体采访
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启动研究生皖沪联合培养机制,现有沪籍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4人,新增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5个。
第四临床医学院面向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校聘教授(副教授)77人,立项省级教学实训中心质量工程项目2项,高校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4项。
校地合作开启新篇章
六安市中医院升级为第五附属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马鞍山市中医院成为学校非直属附属医院。

第五附属医院揭牌仪式

校地共建马鞍山中医院揭牌仪式
(社会合作处、附属医院、资产经营公司、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供稿 校第三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小组宣传组/编发)